查看原文
其他

爱,也会有错么?——由“该不该换教会”引发的思考

2015-10-07 吕燕 OC举目

本文原刊于《举目》75期。

文/吕燕


姊妹的苦恼


最近,A姊妹很苦恼。她想换教会,但是又觉得这想法不对,不敢跟本教会的牧者提。纠结之下,她找到我。


A姊妹信主一年多,本身是一个很“宅”(平时习惯待在家里)的人,体力也比较弱。


信主后,她觉得自己能坚持主日聚会,外加参加一个周间查经班,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。可是她所在团契小组的大多数成员,一周7天,有4天在教会聚会或服事。大家认为,不愿意把时间献给上帝,就是太“体贴自己的肉体”、不够虔诚。


在这样的压力下,她只能勉强自己尽量多参加各种活动。


一年多下来,小组成员觉得她改变了很多。她也觉得自己成长了,但有时候似乎又觉得自己没有变。


在小组分享的时候,她总顺着小组带领者的意思去说,不能真正地表达自己,甚至说一些违心的话。例如,当小组长问大家觉得查经组怎么样的时候,她会附和说挺好的(其实她并不这么觉得)。之后,又为自己的违心感到羞愧。


这个小组成立一年多了,大家平均一周聚3、4次。但她总感觉彼此之间只是熟了,内心却没有真正的连接。她千百次问自己:这是自己的问题,还是小组的问题?纠结了一年多以后,她终于考虑要不要换教会。


冲突的由来


她讲到几件事情:一次在小组里,一个弟兄讲到自己最近的困境。他用了一句流行歌曲表达他的感受。话一出口,大家纷纷回应:不要总听流行歌曲!我们基督徒应该听赞美诗。


她看到弟兄眼里闪过一丝失望,沮丧地低下了头。


她觉得,那个时刻,其实没有人真正关心弟兄的感受:他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况,会说出这样的话?大家都在关注、审视这个弟兄够不够敬虔。潜台词似乎是:你之所以这样,都是因为你听流行歌曲听的。如果你听了赞美诗,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。


她认为,大家更应该听听弟兄到底遇到了什么事情,目前的状况怎么样?但是她知道,小组不太喜欢这样。


小组希望的是,一两句话带过自己的问题,剩下的必须谈经文、谈祷告。任何问题,我们祷告就好了,不需要了解具体的情况,也不需要真的做什么。我们能够、也只需做一样基督徒最“标准”的做法:为他或她祷告。


第二件事情是,有一次小组活动结束后,小组长找到她说:“A姊妹啊,我看了大家的微博、微信,我觉得你问题最多。你的微博、微信总发一些和信仰无关的东西。”


她语塞,但内心很委屈、很气愤:我也发了一些与信仰有关的东西,你怎么就看不到?难道我发的全部东西,都必须是主内资讯?


又有一次,小组聚餐,她和一个性格开朗的姊妹聊得很开心。当大家吃完饭,要回去的时候,小组长又把她拉到一边,悄悄地说:“姊妹啊,你要多说造就人的话。”她反问道:“你觉得我今天说的哪句话不造就人?”对方赶紧说:“也许我听错了。”


一个本来愉快的聚餐,有了一个很不舒服的结尾。


她慢慢发现,类似的小事情很多。于是总结出一个“心得”:


在主内小组里,不能太放松,也不能太开心,必须是心情沉重、压抑地谈论十字架才可以。如果涉及到现实生活,就必须谈论自己的读经祷告,或周围的谁谁没有得救。其他的谈话,都是不敬虔的表现。


这是怎么啦?


说到这里,她连忙对我解释,这可能是她自己的问题,可能是因为她不会在教会里好好“表现”。换言之,如果她能学得乖巧点,做个让周围基督徒喜欢的人,那就安全了。


问题是,她实在不愿意这样。挣扎了一年,心里很痛苦。她现在有两个打算:一是去找小组长,说出真实的感受,希望对方可以改变一下。二是离开,去另一个氛围比较宽松的教会(她已经找到了一个)。


她的困扰是,怎样做才是正确的?她也一直在祷告,但仍然不确信。


我对她说,这两个选择,上帝都不会生气。上帝会尊重你的决定,因为祂最在乎的,不是你在哪间教会聚会,而是你是否心甘情愿地爱祂。你不妨把你的信仰看成一个恋爱的过程,恋爱最重要的一点,是双方自愿自发地相爱,不然就叫单相思了。


《雅歌》里反复提到:“我指著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嘱咐你们:不要惊动、不要叫醒我所亲爱的,等他自己情愿。”(《歌》2:7;3:5)。


A姊妹眼睛一亮,说,对,我就是想自己心甘情愿地遵行上帝的道,而不是被人监督。


我也知道组长出发点是为了我们好,他用爱来服事组员。他为主做工的确很尽力:他一周有4个晚上服事小组。这也是我虽然心里并不十分得劲儿,但还能坚持一年多的原因。


不过现在我再也受不了了。你说,这是怎么啦?


的确,这是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:一个渴望获得爱,一个愿意付出爱,本来应该很契合的,但隔阂还会发生,甚至有一方想要离开!


不同的定义


我们聊到这里,突然意识到,核心就在这个“爱”上面。上帝给人的最大诫命就是“爱”——爱上帝、爱人。然而,对犯罪、堕落的人类而言,这个词的真义早被模糊了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和标准。


比如说,人对爱的理解,脱离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响。


据了解,那个小组长在成长的过程中,父母对他很严格,常常监督他的学习、他的言谈举止。父母花了很多精力造就他,在生活中随时关注他,使他在任何时候都能及时归正,符合父母的标准。


也就是说,小组长的父母给孩子最大的爱,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来严格要求他,使他成为优秀的人。这个小组长从小得到的爱是这样的,于是,他对爱的定义也是这样的,他给别人的爱也是这样的。


对于A姊妹而言,她从小家庭是比较宽容,家人只要她身体健康就好,其他的都顺其自然。所以她在家人跟前很放松,可以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与糟糕的一面。


信主进入团契小组后,她最希望的,是自己可以被接纳,可以很真实地生活。然而在小组长的观念里,不符合规矩的必须改。


小组长在成长过程中,缺点是不被父母接纳的,所以他就认为组员的任何(按他的标准)不符合圣经真理的言行,也必须马上改正,否则会不被天父接纳。


小组里这样两种人遇到一起,双方都觉会觉得很辛苦。一个想马上改变对方,一个要极力维护自己。


A姊妹恍然大悟。我继续说,上帝最看重的是我们爱祂的心,而不是外在的行为。我们因真正感受到上帝的爱,愿意顺服上帝;因信赖上帝,心甘情愿地遵守祂的律法——上帝的律法是为了保护人的,而不是剥夺人自由的。


上帝如同新郎一样,一直等待新娘从内心深处发出“我愿意”!


我对A姊妹说,你参加小组是为了上帝,不是为了他人,不必强迫自己去遵守某个“基督徒生活守则”。当你心里一直为此事难受时,你可以把所有的情绪和困惑和天父说,祂会倾听你,完全接纳你,并给你平安和指引。然后,不论你去找小组长沟通也好,用宽容的心接纳他也好,寻找其他适合你的小组也好,都是没有问题的。关键是你和主的关系怎么样。


听到这里,A姊妹泛起一丝微笑,脸色也开朗多了。


愿你吸引我


这个真实的案例,反映出一个被大家忽视的问题:尽管我们都愿意实践“爱人如己”,但我们的“爱”往往按照自己的标准,而非上帝的标准。说得更严重一点,也就是一个罪人按照自己的理想标准和从小习得的方式,去要求另一个罪人。


用属肉体的“老我”的“爱”去“爱”人,来结出圣灵的果实,是不可能的。因为顺着情欲撒种的,只能收败坏的果子。顺着圣灵撒种的,方能得永生的果子(参《加》6:8)。


人信主后,仍然会不自觉地用从小习得的方式来爱其他的人——笔者并非要否定父母对子女的爱,只不过人从父母、亲人那里得到的“爱”,已经被罪污染了。无论是方式上还是内容上,都不再纯粹。


在上帝的家里解决问题,必须按照上帝的方式。


出于上帝的爱是纯粹,是无条件的赦免、接纳、怜悯。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温暖的、宽容的、慈爱的,极为吸引人的。正如《雅歌》里所说:“愿你吸引我,我们就快跑跟随你……我们要称颂你的爱情,胜似称赞美酒。他们爱你是理所当然的。”(《歌》1:4)


当然,上帝也会管教,但那是上帝和个人的关系,也不是容别人随己意去插手的。因为只有全能的上帝,知道最合适每一个人的管教方式。


接受上帝的管教之后,人会觉得平安,正如圣经所说:“你的杖,你的竿,都安慰我。” (《诗》23:4),而非心灵受伤害,也能真正地弃罪悔改。


必须意识到


据我的观察,在现今教会,类似A姊妹的事情还是比较普遍的。


团契小组的带领人,或许都应该意识到:我们不过是与上帝同工,是其他信徒的同路人,无需扮演中国传统父母的角色,时刻去监督、纠正其他信徒的行为。


重要的是,带领者要保持谦卑,对自己爱的方式有所省察:这究竟是我从成长经历中习得的方式,还是上帝的方式?


从圣经里,我们可以得知,上帝希望我们爱人的基本方式是:我们先在基督里得到上帝的爱,再用得到的真正的爱,去爱别人。


上帝没有让我们去评判别人生命成长快了,还是慢了,也没有让教会领袖去辖管和监视信徒的大小行为。保罗反倒特地警告:“你是谁,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?他或站住或跌倒,自有他的主人在;而且他也必要站住,因为主能使他站住。”(《罗》14:4)


上帝必会自行负责每个来信靠祂的人。他们跌倒,上帝会扶住。在他们经历患难的时候,上帝奇妙的手会有大作为。而在一次次的跌倒与扶起中,他们也会随之一次次地真心悔改,更加认识上帝。经历了这些后,人对上帝的爱就更自发、更稳固了。


这不正是团契、小组服事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么?


作者吕燕,现居北京。心理咨询师。


相关阅读

去留之间

“我讨厌他”

为什么要上教会?


投稿《举目》,分享你的看法!

主题:“和平”——什么是和平?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?如何成为“和平之子”,帮助他人(重新)建立关系?和平与现代忙碌的生活有何关系?如何应用?你有什么和平的故事或经验可分享?截稿日:2015年10月30日。字数:4000字以内。


《举目》杂志一向鼓励原创作品,请勿一稿两投;为尊重版权,不接受曾在其他刊物、网路刊登过的稿件。


投稿《举目》杂志:BH_editorial@ocHWXY.org(英文不区分大小写),请务必注明“投稿给《举目 54 28310 54 15289 0 0 2828 0 0:00:10 0:00:05 0:00:05 2960”。并附中英文姓名、笔名(若不想用真名发表)、电邮、地址及作者简介或相关照片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